新疆工業經濟學校(新疆經濟貿易技師學院)機電工程系教師亞森·斯依提正在指導學生進行車身修復實訓。(受訪者供圖)
新疆網訊(全媒體記者劉薇 實習記者謝雯珊)培養“大國工匠”需要“工匠之師”。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提出,要強化“雙師型”教師隊伍建設,制定“雙師型”教師標準,建設一支高素質“雙師型”的教師隊伍。
“雙師型”教師是指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和教學團隊。“雙師型”教師什么樣?烏魯木齊市是如何培養“雙師型”教師的?5月18日,記者走進職業院校一探究竟。
引入高層次教師,充實教育隊伍
帶領學生熟悉電氣設備和線路的用途、逐一解答學生疑問……5月17日上午,記者在烏魯木齊技師學院機械工程專業實訓室內,見到了正帶著學生實訓的教師孫百征。
兼具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,孫百征是名副其實的“雙師型”教師。
孫百征是石河子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碩士,畢業后在一家企業擔任車間主任。常有職業院校學生來企業實習。漸漸地他發現,在實操環節有些學生表現出明顯的不足,于是經常手把手地帶。
“我就在想,會不會有機會讓我們這樣有企業經驗的人,來學校給孩子們上上課。”2016年,孫百征如愿被烏魯木齊技師學院人才引進,成為機械工程專業的教師。
烏魯木齊技師學院教務科副科長趙艷紅介紹,目前在職教師中有7名是研究生學歷,今年9月還將有6名研究生學歷教師入職,希望通過引入高學歷教師,提高教學質量。
2019年,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》提出,職業院校、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,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、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。更多如孫百征這樣“文武雙全”的人才進入職業院校,充實教學力量。
亞森·斯依提是新疆工業經濟學校(新疆經濟貿易技師學院)機電工程系的教師,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他,曾在企業從事無人機載荷設計工作。
得益于這份從業經驗,學校通過人才引進請他入職。
“無論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還是學校內涵發展,都需要‘雙師型’教師,學歷與經歷并重。”趙艷紅說。
在企業檢驗技能,理實一體化教學
企業洞察行業發展的風向,因此也成了“雙師型”教師檢驗、錘煉育人能力的搖籃。記者從烏魯木齊技師學院、新疆工業經濟學校(新疆經濟貿易技師學院)等學校了解到,在培養“雙師型”教師的方案中,提到教師每年需在企業實踐兩個月。
亞森·斯依提說,這樣的實踐對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十分有益。“我在學校教車身修復課程,不久前他在新疆新匯神馳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實踐,和企業工人一起完成客戶訂單。”很快亞森·斯依提就發現了和平日實訓不同的地方——不同品牌車身材質不同,因此在鈑金時使用的參數也有所區別,而在實訓中長期使用同材質的車身,會影響學生的手感。
于是,他回到學校,對教學進行了調整,幫助學生適應不同材質的車身修復。
而孫百征從企業實踐回來后,直接設計了軸系對中找正教學模型,克服了風機和電機在安裝時因振動而難以控制的困難。
“每次實踐都有新收獲。”孫百征說,每逢寒暑假,教師就會到企業定崗實踐,隨后總結定崗實踐收獲,及時將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,強化學生實習實訓。
當前,在職業學校里,按照教師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,學校結合崗位晉級標準,建立“雙師型”教師初級、中級、高級認定辦法。積極探索涵蓋“師德師風、知識基礎、能力素質、人才培養、社會服務”等多維度、立體化考核評價體系,老師們“既能進課堂,又能下車間,還能搞技術研發”,德技兼備、育訓皆能。
趙艷紅說,職業教師走進企業了解產業對人才的需求,才能更好地制定育人方案,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,提高學生就業質量。
□特寫
從中職生到新疆工匠他給雞蛋打孔,殼破膜不破
烏魯木齊技師學院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教師李吉文正在給雞蛋打孔,練習手感。(全媒體記者劉薇實習記者謝雯珊攝)
空氣仿佛凝固,在場的人都屏住呼吸看著李吉文的手。
只見他一只手扶著一枚雞蛋,另一只手操作著電鉆,鉆頭在雞蛋上反復打磨,不一會兒,蛋殼上磨出了一個小孔,而蛋殼下的薄膜完好無損。
李吉文是烏魯木齊技師學院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教師,今年榮獲首批“新疆工匠”稱號。
“從中職生到新疆工匠,職業教育改變了我的生活。”李吉文說,中考時他報考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,學習鉗工專業。
“想法很簡單,學門手藝好就業,能養活自己。”李吉文說,鉗工實訓中要求他們根據平面設計圖手工制作零件,同時具備拆卸、裝配工具的能力,使得機器能夠正常運行。
“勤學必然精進。狙擊手是子彈喂出來的,好鉗工是一點點打磨出來的。”李吉文沒課的時候就泡在實訓里反復練習。一次次比對自己加工的零件,反復琢磨,逐漸縮小誤差。
如今,李吉文加工的零件精準度在±0.02毫米,他被人社部門認定為高級技師,這在鉗工中算是“天花板”,他也屢次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佳績。
從中職學生,到“雙師型”教師,他感慨:“技術改變了我的生活,我也用自己的經歷去鼓勵學生,希望他們熱愛職業教育,勤奮學習技術,收獲美好人生。”(記者劉薇實習記者謝雯珊)